骨折復元了 怎麼還在痛
2015-07-04
文/陳彥名
骨折或扭傷後,患處長期腫脹、疼痛,甚至有燒灼痛,或出汗異常,卻一直無顯著改善,可能罹患骨折或扭傷後罕見的併發症「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」。
醫師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理學檢查結果做診斷。這是一種發生機轉和病程不明的疼痛症候群,患者常會覺得不只是肢體受傷部位疼痛,就連肢體的遠端也感到疼痛。除了疼痛外,就是灼熱感,患肢可能發熱或流汗、濕冷,肢體會腫脹,皮膚會變薄、顏色也會呈現暗沉,甚至脫皮;X光檢查可以看到局部骨質疏鬆。
手腕骨折後發生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,紅色圈圈可見明顯骨質流失,紅色箭頭為骨折骨釘固定處 |
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的患肢外觀常見腫脹或是皮膚顏色發黑 |
「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」根據是否有明顯神經損傷分兩型,但臨床多數無明顯神經損傷。
◎依照發病時間及症狀分成3期:
●第一期為創傷期:主要是最初受傷的幾星期內,以疼痛、過度敏感及腫脹為主要症狀。
●第二期為失養期:持續約3-6個月,此時疼痛、腫脹、毛髮、皮膚及自主神經異常症狀逐漸減輕。
●第三期為萎縮期:皮膚及肌肉出現萎縮、關節活動僵硬、局部骨質開始疏鬆,疾病發展至此預後不佳。
「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」越早治療越好。第一線治療仍以復健及藥物治療為主,按摩患肢,減少水腫,搭配被動關節運動及物理治療儀器,如紅外線、短波或經皮神經電刺激;藥物治療可用消炎止痛藥、三環抗憂鬱劑、抗癲癇藥物、血管擴張藥物等。
第二線治療是「介入性治療」。除非患肢持續疼痛且功能持續未改善,才會將「交感神經阻斷術」及「脊髓刺激治療」等列入考慮。
研究顯示,年紀大、女性及焦慮體質為不利治療因素,受傷後每天服用500毫克維他命C也許有預防效果。
讓骨折開刀患者接受衛教,醫療人員詳細解釋病情緩解焦慮,鼓勵肢體活動,防止關節僵硬,按摩遠端肢體,都有助改善不適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