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

《健康聚寶盆》老人骨鬆肌少症 營養、運動缺一不可

《健康聚寶盆》老人骨鬆肌少症 營養、運動缺一不可

2018-12-30
文/陳彥名
常常會聽到老人家說全身關節腰痠背痛,手腳無力蹲下去站不起來,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?其實骨質疏鬆是無聲無息的,通常要嚴重到發生骨折才會發現;關節痠痛通常是退化發炎導致,跟骨質疏鬆症比較沒關係;而手腳無力走路緩慢,甚至濕毛巾都擰不乾,則要考慮到肌少症。
骨骼與肌肉都會隨著老化而逐漸流失,當男性65歲以上、女性50歲停經後,骨骼密度與肌肉質量都會逐漸流失,「骨鬆肌少症」即是骨質疏鬆合併肌肉量流失的疾病,大多發生在老年人。
老人家如果身高縮水、走路緩慢、手臂無力扭乾毛巾、蹲下後腳軟站不起來,就有可能是「骨鬆肌少症」。
骨骼和肌肉之間是相輔相成,因此骨質疏鬆症和肌少症常常一起發生。罹患骨質疏鬆症,會使得骨骼變得脆弱鬆散,只要輕微跌倒撞到,就有可能造成骨鬆骨折,倘若本身又有肌少症,肌力不足跌倒骨折的機率更為增加。
老人家跌倒常見的骨折有脊椎壓迫性骨折、髖關節骨折、遠端橈骨骨折以及近端肱骨骨折。骨折不但造成病人患部疼痛、肢體無力、生活無法自理,甚至長期臥床導致併發症死亡,台灣髖關節骨折的5年死亡率高達兩成,比一般癌症死亡率還高。

每天攝取蛋白質、鈣質、維生素D

台灣老年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1/10,面對老人「骨鬆肌少症」刻不容緩,除了骨鬆藥物治療,可以從日常飲食以及運動著手,適度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,足夠蛋白質的攝取。每人每天應攝取60克蛋白質,才可以維持肌肉量。
每天攝取1000毫克鈣質,維生素D要800個國際單位,每天曬15分鐘太陽,才可以維持骨質密度。
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,跑步、快走、騎腳踏車、游泳等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,利用彈力繩、啞鈴練習阻抗運動,增加肌肉質量與肌耐力,配合柔軟度運動伸展四肢關節,適度平衡運動強化協調性,才能平安健康活到老。
▲骨鬆肌少症常見骨折有脊椎壓迫性骨折、髖關節骨折、遠端橈骨骨折、近端肱骨骨折。

(作者為陳彥名骨科診所醫師)

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

兒童足底筋膜炎? 其實是跟骨骨骺炎

兒童足底筋膜炎? 其實是跟骨骨骺炎


2018-05-22
文/陳彥名
10歲的小甫是學校田徑隊明星選手,在學校運動會常常跑第一,但是最近他不太想跑步,因為右腳腳跟跑步時會痛,有時甚至走路時,腳跟都會疼痛。
面對小甫莫名其妙的腳痛,爸媽以為是足底筋膜炎,帶小甫去醫院檢查,醫師照完X光後,診斷是「跟骨骨骺炎」,請小甫多休息,多拉筋,不要過度運動。
「跟骨」是腳跟的骨,「骨骺」是骨骼的生長板,「跟骨骨骺炎」是指跟骨生長板受傷發炎,大多影響8-12歲的孩童,出現在高運動量的小朋友身上,尤其是高強度的跑步、跳躍等。發病機制可能是孩子過度跑跳造成小腿跟腱反覆拉扯生長板,超過生長板負荷,導致生長板發炎疼痛。
「跟骨骨骺炎」外觀上不會有明顯紅腫,但是常常會讓小朋友痛到不敢走路,或是走路一跛一跛踮腳尖。照X光可能會發現跟骨骨骺線的小骨片會白化,白化是反覆拉扯受傷後的鈣化現象。由於症狀都是腳跟足底疼痛,所以常常與足底筋膜炎搞混。
其實「跟骨骨骺炎」的痛較為分散,整個腳都會痛,而且越走越痛,要多休息,症狀才會緩解;「足底筋膜炎」的痛點集中在腳底,每天一下床第一步就會痛,多走幾步,活動之後反而不痛。
「跟骨骨骺炎」的治療主要就是休息、拉筋、冰敷搭配消炎止痛藥。

多休息拉筋 勿過度運動

小朋友應該要避免追趕跑跳碰這類會造成跟骨衝擊的運動,因為通常越活動,疼痛會更嚴重。多做足踝的按摩與拉筋伸展運動,放鬆緊繃的跟腱,強化小腿肌群。局部冰敷休息可以減少跟骨的壓迫力量,降低腫脹跟疼痛。
另外也可以穿「足跟」鞋墊,緩衝足跟的壓力,避免跟骨骨骺炎的發生。
面對小朋友莫名其妙的腳痛,不能總是當做是生長痛,應該要諮詢骨科醫師,安排X光檢查來確認,至少可以排除骨折、骨腫瘤或是骨髓炎等疾病。
只要詳細檢查,正確診斷,適當治療,都可以痊癒,不會有後遺症。
▲兒童跟骨骨骺炎的典型X光,可見跟骨骨骺的小骨片變白色(黃圈紅箭頭處)。

(作者為陳彥名骨科診所醫師)

   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

    脊椎滑脫症 先復健再考慮手術

    脊椎滑脫症 先復健再考慮手術



    2018-04-30
    圖‧文/陳彥名
    「阿來伯」長期下背痠、屁股痛,就醫檢查照了X光之後,醫師診斷是「脊椎滑脫症」,建議要手術治療,不然以後神經壓迫嚴重,可能會癱瘓坐輪椅。阿來伯聽到必須手術,膽顫心驚、恐懼不已。
    其實,根據統計,約有5%的人有脊椎滑脫,少數人會產生症狀,其中10%的人症狀嚴重,才需要接受開刀治療。
    「脊椎滑脫症」是指脊椎鬆脫滑動,脊椎椎體往前或往後移。因為脊椎不穩定,會導致下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攣縮疼痛,甚至還會壓迫神經,引起坐骨神經痠、麻、痛的症狀。
    常見脊椎滑脫的原因有脊椎退化和椎弓斷裂。退化性滑脫是因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,使得脊椎關節不穩定而滑脫;椎弓斷裂性滑脫則可能是先天脊椎間的關節發育不良,或是運動外傷造成椎弓斷裂。
    通常建議「脊椎滑脫症」患者先復健治療。主要是針對背部和大腿後側痙攣的肌肉,選擇熱療、脊椎牽引或干擾波電療法減低疼痛和肌肉痙攣。疼痛減緩之後,後續安排治療性運動訓練核心肌群,強化下背肌肉力量,增進脊椎的穩定度,避免疼痛再度復發。
    如果復健治療後仍持續疼痛,甚至下肢無力或大小便失禁,就須考慮手術治療。當患者有明顯神經壓迫症狀時,會安排核磁共振影像檢查,以評估脊髓神經受壓迫的程度。
    脊椎滑脫症的手術治療是經由減壓手術解除神經壓迫,經由脊椎融合及骨釘固定手術達成脊椎的穩定,開刀後3個月須穿背架保護活動,6個月後逐漸增加活動量,1年之後便可恢復正常運動。
    臨床上,大部分的脊椎滑脫症並不需要開刀,民眾可諮詢骨科醫師手術的必要性。
    下背痛大多可經由保守治療改善,適度臥床休息,居家運動伸展,服用消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,背部使用熱療、脊椎牽引或干擾波電療法物理治療,可減少背痛、肌肉緊繃,以及減緩神經壓迫症狀。
    (作者為陳彥名骨科診所骨科醫師)
    ▲脊椎滑脫症常見第4腰椎向前移位,脊椎退化性滑脫(左)及脊椎關節炎(紅圈處);椎弓斷裂性滑脫(右)及椎弓斷裂(紅色箭頭)。

   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

    人工關節不是假關節 不能申請殘障證明

    人工關節不是假關節 不能申請殘障證明

    2018-02-06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1175043
    文/陳彥名
    70歲的阿勇伯(化名)兩年前因跌倒造成大腿股骨頸骨折,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,由於手術很成功,兩年來一直都沒有回醫院複診。
    最近聽鄰居說,換人工關節可申請殘障證明享受許多福利補助,興沖沖跑去找醫師。
    阿勇伯跨著大步走進診間,一屁股坐下後開口便說:「醫師,幫我開殘廢診斷證明書。因為勞保有規定『假關節』可以申請殘廢。」後來醫師花了20分鐘說明,才把阿勇伯送出診間,因為阿勇伯一口認定人工關節就是假的關節,在診間吵了很久才悻悻然離去。
    其實,「假關節」(pseudoarthrosis)與「人工關節」(arthroplasty)兩者截然不同,卻常常造成民眾的誤解。
    人工關節是指原有關節因傷病損壞而置換金屬關節,是取代原有關節功能的人工植入物;假關節是指外傷骨折後骨骼兩端無法癒合,肢體在斷端可以活動,形成一個不該活動卻會活動的地方,導因於骨折處無法癒合而形成假性關節,現在醫學進步,假關節已經很少見了。
    目前勞工保險殘廢給付標準中,關於關節障害的項目,依嚴重程度可分為「喪失機能」、「顯著運動障害」及「運動障害」3種殘廢等級。
    「喪失機能」指關節完全強直或完全麻痺狀態者;「顯著運動障害」指喪失生理運動範圍1/2以上者;「運動障害」指喪失生理運動範圍1/3以上者。民眾如果因傷病置換人工關節,手術後經過一年,關節仍存在活動障礙的話,可請醫師診察判定是否符合標準,開具殘廢診斷證明書,向勞保局申請殘廢給付。
    人工關節手術目的就是為了消弭疼痛,改善關節活動,矯正原本無法行走可能殘障的情形,所以成功的手術後,應該就無法申請殘障手冊。殘障鑑定是民眾的權益,通常病患來諮詢,醫師都給予尊重,但把置換「人工關節」誤解為骨折不癒合的「假關節」,要求開立殘廢證明,就大大誤解了政府照顧人民的美意。
    人工關節為金屬植入物取代原本關節,而假關節則是骨折不癒合導致,兩者本質上完全不一樣。


   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

    《健康聚寶盆》運動養肌肉 老人不怕肌少症

    《健康聚寶盆》運動養肌肉 老人不怕肌少症


    2018-01-07
    文/陳彥名
   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,65歲以上人口已達200萬以上,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老人跌倒原因很多,民眾總以為走路不穩就是神經退化,關節沒力就是關節炎,其實最常見的原因是「肌少症」。

    超過50歲 每年肌肉量加速流失

    老人跌倒與肌力不足有很大的關係,尤其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,一年死亡率高達20%以上。隨著年齡增長,肌肉逐漸流失,年齡超過50歲,每年肌肉量更加速流失,逐漸手腳不靈活行動不便,然後越來越不愛動,肌肉更加萎縮,走路一不小心就跌倒。
    「肌少症」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,以及肌肉力量減弱、身體功能表現變差。許多老人外觀身形羸弱、皮膚乾癟皺褶、骨頭形狀明顯,看起來沒有什麼肉,正是肌少症的表現。
    肌少症是一種症候群,由許多因素造成,除了年紀大肌肉量減低外,老人獨居或是營養不良,或是心血管慢性疾病等,都可能發生肌少症,繼而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,導致身心障礙生活無法自理。
    老人肌少症是日益受重視的議題,也是預防跌倒骨折的關鍵。
    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,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圍著小腿肚圈起,若空隙很大,就可能罹患肌少症。
    民眾也可以從日常活動觀察家中長輩有沒有肌少症,例如過去可以輕鬆擰乾毛巾、旋開罐頭,現在變得很吃力;或是無法從椅子站起來,需要扶把手才能起身,甚至爬不動樓梯;走路變得愈來愈慢,過馬路無法在號誌變成紅燈前通過,這些都是肌少症的表現。
    如何預防肌少症?唯有多運動,搭配均衡營養,才能使肌肉強健有力;平時多快走、騎腳踏車或游泳等,訓練全身肌力和平衡感。

    充足營養也是肌肉養成關鍵

    充足的營養也是肌肉養成的關鍵,多吃肉、牛奶、豆漿和雞蛋,攝取蛋白質。另外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,對骨質和肌力都有幫助。
    儘管老化造成的肌肉量流失無法避免,但適當的努力可以降低肌少症的不良影響。

    肌少症老人明顯全身四肢肌肉消瘦
    簡單測試肌少症的方法,將雙手拇指與食指圍著小腿肚圈起,若空隙很大,就可能罹患肌少症。

   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

    雙磷酸鹽類藥物 恐致非典型骨折

    雙磷酸鹽類藥物 恐致非典型骨折



    2017-12-28
    圖.文/陳彥名
    蘇老太太5年前因為脊椎壓迫性骨折,診斷有嚴重骨質疏鬆症,開始規律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,並且定期回診。最近她的左大腿出現痠痛情形,醫師安排X光檢查後,告知可能發生罕見的「非典型股骨骨折」現象,可能需要預防性手術治療,老太太害怕手術,因此說要先與家人討論,沒想到兩個星期後,老太太買菜走路時,啪的一聲,大腿就斷了,被救護車送來醫院緊急手術。
    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,骨質疏鬆症是老人必然罹患的疾患,老人脊椎、髖部或腕部骨折越來越多。由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併發症會造成疼痛、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甚至臥床死亡,因此骨質疏鬆症一直都是老人重要的健康議題。目前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最為普遍使用的為雙磷酸鹽類,可增加骨質密度以降低脊椎和髖部骨折發生率。
    雙磷酸鹽類藥物雖然可提升骨質密度,但會減緩骨代謝及重塑作用,可能阻礙微小骨骼創傷的修補機制,反而弱化骨骼結構強度。長期使用的病患可能會發生十分罕見的非典型股骨骨折,機率約10萬分之1。
    研究指出,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5年以上可考慮暫時停用藥物以降低非典型骨折風險;屬於輕中度骨折風險之骨質疏鬆症患者,若已接受超過5年的治療,經評估骨質密度回升可以停藥;若屬於高度骨折風險患者,則是建議更換藥物種類繼續治療。
    雙磷酸鹽類藥物雖可大幅降低骨鬆骨折風險,但長期服用超過5年使骨質變脆,反而會有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風險,患者有鼠蹊部或大腿疼痛,X光可見股骨有「鳥嘴狀」皮層增厚,甚至可見到骨折裂痕。
    整體來說,骨質疏鬆治療用藥其安全性經文獻證實是屬相對安全的,可以有效降低骨折發生率,並且減少死亡與失能。
   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,需要藥物長期治療觀察,請定期回診讓醫師評估藥品療效與需求性,才能遠離骨鬆骨折的威脅。
    ▲X光可見有非典型骨折的鳥嘴狀骨質增生現象(圖1);X光可見明顯骨折斷裂處(圖2)。

   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

    髖關節長假腫瘤 竟是金屬介面關節併發症

   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1143305

    髖關節長假腫瘤 竟是金屬介面關節併發症

    2017-10-14
    文/陳彥名
    70歲的老賴(化名)幾年前因為左腳退化性髖關節炎,接受了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。因為希望可以兼顧關節活動度大、脫臼風險低、耐磨、使用年限久,所以選用了「巨頭金屬對金屬介面的人工髖關節」,手術過程成功,老賴也很滿意術後恢復的狀況。
    不過最近幾個月,他的髖關節逐漸腫脹不舒服,左邊髖關節大腿摸到一團腫塊,走路也越來越不舒服,就醫檢查後發現,人工關節旁邊長了一個「假腫瘤」,是金屬介面關節特有的併發症,要持續追蹤觀察,甚至開刀治療。
   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解決髖關節病變的常規手術,當髖關節退化或外傷後導致疼痛僵硬行動不便,無法用藥物或復健減輕症狀時,可以開刀置換人工髖關節,恢復正常日常生活。
    過去人工髖關節材質只有金屬和塑膠介面,活動度小及磨損率高,影響關節使用的年限。隨著金屬介面以及陶瓷介面等新材質人工髖關節研發問世,人工關節的使用期限延長,關節活動力也更好了。
    「金屬對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」為鈷鉻鉬合金鑄成,材質耐磨,活動範圍也大,對於從事粗重工作、年紀較輕或常需蹲坐的病患,提供很好的治療選擇。然而金屬對金屬介面摩擦時,會釋放微小金屬顆粒,並升高血中金屬離子濃度,雖然並沒有明確的醫學證據說明對人體的影響,但目前醫界對磨損下來的金屬離子仍有疑慮。
    國內有個案報導,金屬髖關節手術後的患肢出現麻、刺痛、關節疼痛症狀,抽血也發現金屬離子濃度極高,可能是金屬離子造成周邊神經病變。國外也有置換金屬髖關節後出現假腫瘤的報告,組織切片顯示,假腫瘤由發炎物質及釋出的金屬離子形成。

    腎功能不佳 不建議使用

    目前骨科醫學會不建議使用「金屬對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」於腎功能不佳、對金屬有過敏體質者,或是懷孕及授乳婦女等患者。民眾若已接受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手術,應定期回骨科門診追蹤。
    ▲巨頭金屬介面人工髖關節(圖左黃框內);MRI影像檢查出的假腫瘤圖(右紅圈)。